银耳航天育种取得突破★★★,古田银耳Tr21搭乘神舟十六号遨游太空5个月后,经活化培育成新菌株“HT108★★”★★,并完成4批次测产实验,该菌株颜色偏黄、朵型优、产量高★★,黄酮和多酚含量显著提升,具有极高的深加工潜力利来老牌国际网址。成功选育线个即“闽线号★”,并通过福建省农业农村厅非主要农作物品种认定,真姬菇新品种生产周期短且产量高★★,适宜工厂化袋式栽培,茶树菇新品种‘福茶1号★’具备每潮次出菇整齐度高、生产周期短、菌柄白、商品性状优等优良性状。★★★‘福银雪耳’入选2024年福建省农业主导品种。
基础科研显成效★★★。发表论文8篇★★,其中SCI收录5篇,分别发表在《Nutrients》《Scientia Horticulturae》《 FoodChemistry》等国际知名期刊。参与完成《银耳中银耳多糖的测定方法》国家推荐标准及猴头菇粉行业标准的制定和《食用菌菌种保藏技术规程》。编写了《工厂化袋栽海鲜菇高效栽培技术规程》和《多孔原生态栽培银耳生产技术规范》并通过专家评审★★★。《我国银耳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在《食药用菌》杂志发表★★★,文章深入剖析产业现状与挑战★★★,指明发展方向★,有力推动银耳产业迈上新台阶。
全年接待各地嘉宾来院参观交流学习44批次785人,福建省政协副主席严可仕、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赖海榕、国际蘑菇学会主席格雷格·西莫★★★、中国食用菌协会会长高茂林★、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谭琦等。开展全国学术交流和考察学习6场次,作相关学术报告3场;组织参加2024食用菌全产业链(厦门)创新博览会★★★,展示研究院最新科研成果★★★。
8月24日,成功承办“银耳入粮专题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国家食用菌产业体系首席科学家谭琦及银耳领域7位专家学者,围绕银耳的物种多样性、种质资源开发、精深加工、营养健康价值及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交流利来老牌国际网址★★★,并就如何将银耳这一传统食材深度融入现代粮食与营养健康体系进行深入探讨,为践行大食物观、积极推进食用菌入粮进行了大胆创新实践★★,研讨会获多家媒体报道★★,易菇网及微信浏览量破万,网络直播吸引近5000名观众。
全年共组织或参与开展技术培训19期,共培训学员746人。协助承办了为期一周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可持续农业国际培训班》,学员涉及17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与减贫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学者★★★、国际组织代表★、企业家及非政府组织人员等,落实闽宁食用菌产业协作措施,为宁夏大武口区20余名学员开展为期一周的技术培训★★。
据不完全统计全年涉及研究院宣传报道81篇★,新闻报道7次。涵盖央视《新闻直播间》、人民网、新华社★、中国改革报等权威媒体,这些报道在实时宣传研究院科研、服务、成果转化以及应用推广等成效的同时★★,向世界展示了菌都古田的风采,提高了古田食用菌产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2024年,福建农林大学(古田)菌业研究院专家团队和全院工作人员在食用菌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围绕新质生产力赓续前行,奋楫争先。
检测中心全年共接收1166批次委托样品,出具检验报告807份,完成更新标准13个及检验参数26个,1161项检测参数通过资质复评审并新增检测参数42项,顺利通过5项能力验证,协助相关部门将GB 23350-2021《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 食品和化妆品》2号修改单中的食用菌K值计算明确不包含干制食用菌;开展13种食用菌品类200多份苯甲酸含量的测定,协助相关部门促成2024版国抽实施细则做出修改,将茶树菇、姬松茸、松茸的苯甲酸项目从国家抽检实施细则中剔除★。
科技服务见线名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需求,参加多项科技活动,申报或引进项目10项、新品种2个、新技术1项,建立示范基地4个★。银耳产业链成果亮相福建农林大学特色产业链成果发布会★★。在大桥镇沂洋村设立“一站式★★★”乡村科技服务中心,开展“四下乡”服务活动暨征集需求下乡、技术指导下乡、科技培训下乡、质量检测下乡。举办了3场技术交流座谈会★★、7场银耳、香菇、金耳★★、海鲜菇等食用菌新品种新技术生产示范现场观摩会★★,香菇新品种“松茸香菇”在鹤塘、杉洋等乡镇进行大规模示范和推广★★★,获得菇农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