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进教师教学研修项目(MYXJ202301)阶段性成果
从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系统重组来看★,“数字渗入★★”是将数字理念扩散到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过程,协调数字工具理性和思政价值理性的关系,通过渐进性地优化高校思政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为赓续党和国家伟大事业培养时代新人。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要始终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用好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以理服人★★、关照学生的优势,致力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深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突破了传统物理层面和第一课堂的局限,转向网络空间和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新时代新征程塑造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新优势,需以传统优势与技术优势高度融合为依托,通过数字技术的全景式“嵌入★★”“渗入★”和★“融入★★★”,协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育人实效性。(作者★★★: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姜力月)
从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总体重构来看,“数字融入”是将数字元素整合进高校思政教育的体系维度,并通过数字与思政管理、教学★、学习的深度融合★,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的数字化和国际化改造★★,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先进文化的重任。一要打造思政教育云空间★,以教育云聚态引领和传播社会主流价值★。云计算技术提升了教育数字化的运维和服务能力★,也改变了高校传统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心的架构。要通过平台云★★★、应用云搭载党建引领、思政教育等应用,进一步整合思政教育教学内容★,提升高校师生错误思潮的理论与行动自觉。二要构建思政教育新场景,以教育一体化有效开展社会动员。教育数字化转型离不开数字技术的工具驱动和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驱动,应依托技术赋能突破高校思政教育场景的时空限制,在“家校社”一体化联动教育过程中强化“大思政课★”实践育人的效果,通过思想宣传、价值引导、精神支持等凝聚思想共识,有效动员全社会应对突发社会事件、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从教育数字化对高校思政教育布局的整体重建来看★★★,★★★“数字嵌入”是将数字技术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设施框架★★,保持数字技术应用方向与高校思政教育导向的内在契合,通过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扩展升级,为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思想引领。
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跃迁的题中之义。2024年9月★,习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为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推进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工程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具备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把握好高等教育这个“龙头★★★”★★★,探索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以数字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教育强国建设★。
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需坚守教育★★“四为服务★★★”立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要更新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教育理念,将立德树人落实到思政教育全过程。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数字化建设是数字时代弘扬教育家精神的必然选择,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贯彻立德树人要求,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依托数字技术挖掘和掌握思政课学情动态★★,增进高校思政课的情感认同和引领作用,同时强化数字伦理意识,防止思政数据滥用和泄露★。二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教学素养,将数字技术运用于思政教学全过程★★。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数字教学技能培训★,基于数字思政对受教育者的“精准画像★”★★,运用虚拟化★、智能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因材施教、创新教学方法,依托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掌握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学与反馈相统一的教学设计能力,探索构建师生交互式学习共同体。
一要建设数字化的高校思政教育体系,以中国话语增强中国道路解释力★★。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发展需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等维度的密切配合★,应瞄准数字思政、坚持内容为王★★★,正确处理好技术形式与教育内容★★★、虚拟空间与现实课堂的关系★★。在运用中国话语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奇迹时,既要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思政课的代入感和感染力★★,又要注重思政学理阐释和价值输出,防止技术异化引致教育效果的表面化和形式化。二要建设数字化的高校思政传播体系,以中国声音增强中国经验认同度。数字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守正创新需通过数字技术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生动转化,将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内容融入学生日常★,引导高校青年学生辨别多元思潮、厘清是非曲直,进而主动认同、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和现实的空间张力中理性发声★★★、驳斥偏见★、传播正能量★。